活動日期︰2016年4月30日至6月12日
投稿總數︰99篇
由3位來自台港澳特約藝評人票選出三篇優秀短評。


作者:Kevin Chio
節目:仲夏夜之夢
演出團體:莎士比亞劇院公司(美國)

《仲夏夜之夢》作為本屆藝術節之開幕演出,焦點所在,但全劇演出略嫌平淡,驚喜欠奉;唯演出幾近尾聲,婚宴後眾「人」退去,公爵伉儷隨即在台上換裝,揭曉他們實為仙王仙后所變;如此安排,是否表示兩對年輕情侣之所以能成眷屬,實乃因仙王與隨從暗中幫忙?但如此一來則不能解釋隨從在對拉山德施愛情魔液時所擺的烏龍,又令仙王仙后爭奪印度童僕(導致仙王要捉弄仙后,令她愛上驢子)的情節變得無關痛癢。公爵與仙王分管人界與仙界,意指現實與夢境,兩人既為一體,頗有莊周夢蝶之玩味,惜故事情節上未有加以發展,略感可惜。
此劇傳世之久恐怕已歷過萬次之搬演,正如導賞手冊及場刊等一再提及,當代莎劇搬演均強調對其重新詮釋,可惜難以從《仲》發現此時此地上演此劇之現代意涵。莫非那一聲槍響,眾人醒來發覺所有荒誕原是惡夢一場,幸福美滿終將降臨,這才是最適合澳門的註腳?

入選原因

將原著劇本、搬演版本、現世時空相互對照,簡單扼要地分析了在搬演選擇上所隱含的全劇精神,也不拖泥帶水地點出詮釋上的矛盾之處,以及其夾在原著與現世時空間的關聯。──白斐嵐

不是縱觀全劇的總評論,而是重點發掘,大膽提出讓創作人重新檢閱處理手法的意見,也讓讀者從另一個經常被製作人乏視的重要因素重新審視舞台:為何要於此時此地如此搬演莎士比亞。算是一記讓主辦方看見澳門觀眾是比滿足於大眾娛樂更有要求的短評,如能對curator有所提醒,對於「評易近人」這個平台的設立是種附加意義。對演出的閱讀方向比一般觀演者不甘於被動接受,也主動需索,是具對創作/製作人有鞭策力的短評,也讓人反思是否也能以澳門的身份去審視藝術節中的外國劇目,去找尋屬於觀者自身的解讀。──林婷婷

觀察細緻,提問深刻;篇幅所限,沒法知道作者所言之平淡是因何原因,但卻清晰表達了作者,以至當代劇場觀眾對莎劇詮釋的清晰期望。這對劇場工作者,應該是一合時提醒。──胡銘堯


作者:J Ioi Chon Lei
節目:圈圈
演出團體:足跡

以小見大,向來是足跡的拿手好戲。思考著說與不說本身,就是創作之道。《圈圈》要說的動物圈養問題,本來應有一籮筐的內容可以表現出來,但劇場歸劇場,空間仍是最重要的,包括實體空間與想像空間。足跡在這方面思考得好慎密,把傳教放在一邊,把詩意送給觀眾。演出者的身體、口中所說的語言、現場音樂、簡約而魔幻的佈景(剛好一人合身操作的心思)、以及演出整體的流動性等,處處皆是意象的傳遞。
至於要說的那一籮筐,放了在用心的場刊,還有現場富心思的展覽內容之上,還有,即將開展的一連串教育計劃。
讓我們明白,演出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資源和心力應同樣花在劇場以外的在地教育之上,因為傳播觀念本身更重要。這也是足跡與其它藝團最大不同之處。
讓人悲觀的事情確實很多,劇場在今天早已不是娛樂的一部份,那它還可以是什麼? 當牛牛在海上漂流,與海鷗一起等待海豚的出現時,我明白了,劇場就是讓我們等待海豚出現的地方。起碼不要讓它成為一個傳說。

入選原因

很完整的一篇評論,簡短點出劇團創作風格,除了就戲劇元素分析討論此劇主題外,更與整體呈現方式與相關活動做連結,藉此點出作者對於劇場在「劇場之外」的更寬廣想像。──白斐嵐

評論人以極簡的篇幅,精要地把自己對劇團及其作品的思考模式的了解向大眾說明,補足了一般觀眾未必了解的製作角度與創作人理念,有助觀眾認識藝術團體之餘,亦有助創作人解釋演出未能盡道之事。除了「幫助」的角色之外,亦有具批判性的叩問,將短短篇幅有效地於讀者思緒中自我延伸。最後評論人亦留空道出自己的感悟,評論在功能以外亦不忘人性化的呈現。短篇幅內精錬地顧及到知識和觀感層面,是能讓讀者長知識的文章。──林婷婷

觀察入微,由劇場內到外的細節都不放過,淡然透着對演出的欣賞與思考,「以小見大」不單適合形容演出,也適合於這短篇。最後對劇場、甚至是表演藝術「可以是什麼」的提問,雖有點突然,但這卻是深刻的反思,令人好奇此演出與其周圍種種如何達致這種威力。──胡銘堯


作者:Autumn Lam
節目: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
演出團體:曉角話劇研進社

中西合璧必須合得其所,合得好時;優點盡顯光彩,合不好時;缺點表露無遺。
今次演出,除了現場中西敲擊配合得宜,盡顯神韻之外,其他部分就令我搖頭歎息!
帳篷雜耍式的佈景設計,與其中式面譜人物的出場,有點不輪不類。本來面譜式的妝容是好看的,可惜就是少了功架。某些演員一發聲,啊~嬌滴滴的女聲。
甚麼中西合璧!?那個三岔口不見了,只見演員們在表演耍盲雞。而真正有功架有身手的就是中式敲擊樂師,耍出招式與演員對策。
另外使我看得不爽的就是以狗扮鵝,完全是虐畜行為……
有時候,創作者會用某種形式去處理作品內容中某些具有諷刺成分的地方,這是理解的。然而如何拿捏得準確,能夠真正道出,必須要深究的啊!
今次水滸英雄中,我就只能夠看見中西敲擊樂師以及宋江在台上,其餘的就只聞其名不見其身也。

入選原因

語氣措辭雖略顯主觀但也清楚點出在表演選擇上的成敗之處,仔細簡要地描繪細節,一一指明演出無法說服評論者之因。──白斐嵐

文首概括重點,清晰易讀,文筆近人,能引起共鳴。以簡短文字概括了多個要點,作者有記憶力也有用心觀察整個演出。雖然未見讓創作人或觀眾有額外得著的獨到觀點,但簡單直接地展示了一位觀眾對演出的提問,讓人必須坦然正視這些處理手法的得失。對於這個演出,和今屆藝術節,我認為需要有具鞭策力的觀眾睇法出現。比起澳門一向讚多過彈的風氣,這值得亦有需要被鼓勵。──林婷婷

行文淺白,愛恨分明,作者面對演出的態度甚為明確,也令文字讀起上來甚為痛快。這豈不是很切合《水滸》的風格嗎?──胡銘堯


白斐嵐
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台灣
終日與各式鍵盤為伍之樂手與文字工作者。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並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所取得戲劇理論碩士學位。翻譯作品包括《帕克特 X 藝術家──220件合作計畫》、《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現為表演藝術評論台專案評論人、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瘋戲樂Cabaret鋼琴樂手。
林婷婷
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澳門
攻讀於捷克布拉格國家戲劇學院(DAMU)戲偶及另類劇場導演系碩士課程;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澳門文化局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劃得主。澳門理工學院設計系學士,先後於美國及英國修讀視覺藝術課程。導演、偶師、跨媒體創作人,涉足於插畫、平面及多媒體設計與藝術教育工作;曾參與本地及捷克演出製作逾四十齣。
胡銘堯
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香港
音樂作家、樂評人、作曲家。專注香港古典音樂大小事,並以此為職業。兼職工作包括香港電台第四台監製與節目主持、音樂會及音樂賞析講座、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之《香港古典音樂年鑑》執行編輯等。